位置境域
攀枝花西區(qū)位于攀枝花市西部,介于東經101°26′43″~101°40′08″和北緯26°22′45″~26°40′43″之間。境域東起涼風坳,和東區(qū)銀江鎮(zhèn)相接;南及金沙江,與仁和區(qū)太平鄉(xiāng)隔江相望;西至雞冠石山,同云南省華坪縣相依;北臨老公山,與仁和區(qū)同德、布德鎮(zhèn)相鄰。東西長21.3平方千米,南北寬5.2千米,幅員面積123.955平方千米。
地質
西區(qū)地質主要由水層巖構成。水成巖因地殼的不穩(wěn)定性、不等量升降和地史上幾大構造運動而形成,區(qū)內地層有7個構造層:十億年前沉積的震旦系上統(tǒng)觀音巖組(Zbg),總厚度961米~1350米,從巴關河由北東向西北邊境展布,組成中低山地;古生界泥盆系中泥盆統(tǒng)(D2),總厚度445米,出露在西北角邊境,組成中低山地;古生界二疊系下統(tǒng)涼山組(P1V),總厚度56.4米~184.3米,主要分布在長坪子以上,水泥廠至龍坪子以北的兩塊長2.3千米~3千米、寬300米~600米地段,組成低山地;中生界三疊系上統(tǒng)炳南組(T3b),總厚度956.3米~2940.3米,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北岸中東部,組成低山崗丘陵地貌;中生界侏羅系下統(tǒng)馮家河組(Jf),總厚度3739米,出露在區(qū)南側,組成低山丘陵區(qū);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統(tǒng)昔格達組(N2),厚10米~180米,主要分布在烏龜井至新莊臺地上;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統(tǒng)(Q2),總厚度53米~62米,主要分布在河門口公園與河門口水廠以北、水泥廠至河門口和莊上村沿河地段。
火成巖由玄武巖和閃角正長巖構成。上二疊系(約二億年左右入侵),西區(qū)境內有大片巖漿噴出,冷卻后為玄武巖,新莊尖山體西側至洗煤廠出露面大。后因地殼下沉三疊系地層,昔格達層復于其上,區(qū)內中西部僅有深切溝剖面露頭,新莊尖山中上部山體主要由未噴出的閃角正長巖組成。
地貌
西區(qū)位于金沙江北岸,西北高,東南低。巴關河以東為海拔2557米的大火山西側,以西在海拔2464米的老公山體中下部。最高點在與云南交界的老鷹巖頂東側,海拔約2650米(老鷹屋頂海拔2700.2米),最低點在涼風坳攀鋼建出水洞下江面邊界(東、西、仁和三區(qū)交界點),海拔999米,相對高差約1651米。境內地面平均海拔約1500米,江面落差約11.5米。東南部新莊尖山海拔1758米,因是火成巖構建,難于風化,形成孤立的山體,與江面高差為759米。金沙江入境地段為窄谷,出境地段為峽谷,中間大部分地段為中谷。
整個地面處在復式背斜的南翼順傾坡面,從低至高呈階地狀變化。海拔1150米以下的一二級階地向江面傾斜,部分臺地面較平緩,東西部邊境少數(shù)地面有陡巖。海拔1150米~1250米的三四級階地,東部地下火成巖基底被古河床侵蝕,但席草坪至清香坪地段臺地面保存完整;巴關河以西各水成巖底層較軟,已被各條箐溝切成崗狀丘陵地貌,部分地段被切成深丘。海拔1250米~1400米地段處在低山下部中至深丘地,地面反而開闊平緩;西部石灰?guī)r及白云灰?guī)r出露區(qū)有完整的塊狀石林地貌,而東中部同類地層區(qū)則現(xiàn)石牙地貌。海拔1400米~2000米有幾處陡巖,坡面溝發(fā)育,坡陡土薄,山形緊湊,屬低中山地。海拔2000米~2650米地段,有兩級古剝蝕面殘存,是各箐溝發(fā)源地,比以下地區(qū)平緩,屬中山山地。全區(qū)地面屬中低山河谷階地地貌。
氣候
西區(qū)境內屬亞熱帶立體氣候,根據(jù)攀枝花市米易、鹽邊、仁和三縣區(qū)15年以上氣象資料,并結合各海拔高度區(qū)的植被群落結構和自然類型分析,區(qū)內由低到高有準熱帶、南亞熱帶、中亞熱帶、北亞熱帶、南溫帶等五個氣候垂直帶譜,與水平氣候帶不銜接,故又稱島狀式立體氣候。四季不分明,干濕季節(jié)明顯。氣溫日變化大,年際變化小,垂直差異大,小氣候復雜多樣,年平均氣溫20℃。
西區(qū)年日照充足,長達2361小時~2749小時;輻射強,熱量豐富,干燥炎熱。
西區(qū)年降雨量776.3毫米~990毫米,集中在6月~8月,最短71天,最長153天,平均119.9天;雨季4個月平均年降水660.6毫米,占全年降水86%。干季最長278天,最短217天,平均245.3天;干季8個月降水103.8毫米,占全年降水14%。多夜雨,年降夜雨量542.5毫米,占總降雨量70%,降夜雨77.2天,平均每夜降水7毫米;白天降水總量232.8毫米,降雨62.3天,平均日降水3.7毫米。蒸發(fā)量大,除8月降水量大于蒸發(fā)量以外,年蒸發(fā)量大于降水量3.2倍,2月蒸發(fā)量大于降水量148.1倍。
西區(qū)年平均風速不大,谷地年平均風速0.9米/秒,最大1.9米/秒,秋季風速最小0.6米/秒。風向受地形控制,多東南風,稍偏南北,頻率8%;大風日多在春季,靜風日多在夏季。冬春季谷地難見霜雪,海拔1400米以上山地每年12月至翌年1月中旬均有霜日,年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;隨海拔升高,霜日增多,寒凍強度增大,海拔2200米~2400米山地為常年積雪線。冰雹僅在局地成條狀危害。
土壤
西區(qū)是紅壤發(fā)育區(qū)。土壤主要類型有山地紅壤、褐紅壤、燥紅土等。土壤分布垂直變化顯著:海拔1100米以下的金沙江岸為燥紅土;河谷地區(qū)新莊、大水井、河門口、龍坪子、格里坪等地,海拔1100米~1300米為赤紅壤,1300米~1400為褐紅壤;中梁子山、大火山等山區(qū),海拔1400米~1800米為山地紅壤,1800米~2200米為黃紅壤,2200米~2650米為黃棕壤。此外,在新莊、大水井、巴關河河谷盆地,格里坪等處,還有少量的園田土;侵蝕嚴重區(qū)無表土的稱粗骨紅壤。